在助力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發揮僑企作用
河北省張家口市海外留學生 尉瀟澤
一、多措并舉擴大內需,夯實國內大循環基礎
1.推動消費升級,培育新增長點
科技制造業僑企應瞄準國內消費升級趨勢,開發符合新消費需求的高附加值產品,如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等。同時,可結合數字經濟趨勢,發展“智能制造+服務”模式,如工業互聯網、個性化定制等,提升消費者體驗。
建議:
政府可出臺消費補貼政策,鼓勵綠色、智能產品消費。
僑企可聯合本土企業,打造自主品牌,提高市場認可度。
2.加強產業鏈協同,提升供給質量
國內大循環的關鍵在于產業鏈的完整性和競爭力。僑企可發揮技術優勢,與國內上下游企業深度合作,推動關鍵零部件國產化,減少對外依賴。
建議:
政府可設立專項基金,支持僑企與本土企業聯合攻關“卡脖子”技術。
僑企可牽頭組建產業聯盟,促進供應鏈協同創新。
3.深化區域協調發展,挖掘內需潛力
中西部地區和三四線城市消費市場潛力巨大,但基礎設施和消費環境仍需提升。僑企可結合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如“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等),布局智能制造基地,帶動當地就業和消費。
建議:
政府可提供稅收優惠和土地支持,鼓勵僑企向中西部投資。
僑企可探索“產業+消費”聯動模式,如建設智慧園區,帶動周邊商業發展。
二、精準擴大有效投資,增強經濟韌性
1. 聚焦“新基建”,推動數字化轉型
“新基建”(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是未來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僑企可加大在數字化、智能化領域的投資,助力產業升級。
建議:
政府可優化審批流程,加快“新基建”項目落地。
僑企可聯合高校、科研機構,建立聯合實驗室,推動技術產業化。
2.優化投資結構,提高資金效率
避免低效重復投資,重點投向核心技術、綠色低碳、高端制造等領域。僑企可探索“股權投資+產業孵化”模式,培育創新型企業。
建議:
政府可設立產業引導基金,吸引僑企參與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
僑企可探索“輕資產+技術輸出”模式,降低投資風險。
3. 加強金融支持,緩解融資難題
科技制造業投資周期長、風險高,需金融體系提供長期穩定支持。
建議:
政府可推動科技金融創新,如知識產權質押貸款、供應鏈金融等。
僑企可借助跨境資本優勢,引入國際低成本資金。
三、開拓國際市場,促進國際循環
1.優化全球布局,規避貿易風險
面對國際貿易摩擦,僑企可采取“全球化+本地化”策略,在東南亞、非洲等地建立生產基地,降低關稅和供應鏈風險。
建議:
政府可加強雙邊自貿協定談判,為企業提供政策保障。
僑企可借助海外僑商網絡,快速融入當地市場。
2.提升品牌競爭力,搶占高端市場
中國制造正從“價格優勢”向“品牌優勢”轉變,僑企可依托技術積累,打造國際知名品牌。
建議:
政府可支持企業參與國際展會,提供品牌推廣補貼。
僑企可加強國際標準認證,提高產品認可度。
3.深化“一帶一路”合作,拓展新興市場
“一帶一路”合作伙伴市場潛力巨大,僑企可結合當地需求,輸出智能制造、綠色能源等解決方案。
建議:
政府可建立“一帶一路”投資服務平臺,提供法律、金融支持。
僑企可探索“工程+運營”模式,實現長期收益。
四、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保障措施
1.政策協同:加強財稅、金融、產業政策聯動,為企業提供穩定預期。
2.人才支撐:鼓勵僑企引進國際高端人才,同時培養本土技術工人。
3.營商環境優化:簡化行政審批,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提升企業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