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簡介

侯志勇,1998年畢業于河北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同年于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參加骨科臨床工作,2007年獲博士學位。2008年8月至2009年6月在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做骨科基礎博士后研究;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在美國Geisinger Medical Center 做Orthropaedic Fellow,F任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
該同志入選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專家,“全國專業技術人才先進集體”河北醫科大學骨科創新團隊負責人,河北省高端人才,河北省省管優秀專家,河北省高校創新團隊領軍人才,河北省三三三人才第一層次人選等稱號,其所在張英澤院士骨科創新團隊榮獲“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稱號。
該同志擔任中華醫學會創傷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學會骨科分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美國骨科創傷協會OTA國際委員,SICOT中國部創傷學會常務委員。受聘為《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等多家雜志的副主編、客座主編及審稿專家。
二、學術成就
該同志在骨科臨床領域取得了突出成績,近年來先后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河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3項。以第一專利權人獲已授權國家專利16項。發表科技論文200余篇,其中第一或通訊作者SCI收錄文章52篇,主持包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在內的多項國家省部級課題,并參編、參譯多部著作。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建立骨盆、髖臼骨折精準微創治療體系。①首創髖臼骨折三柱分型理念并建立精準治療體系。②首創椎弓根軸位像輔助骶髂螺釘置入手術方法。③首創將腰小肌止點作為Stoppa入路髖臼外置釘的解剖標志,率先發現骨盆側位像可對髖臼螺釘的位置進行精準評估。④研發符合國人解剖的髖臼方形區接骨板。成果發表在JBJS、《Orthopedics》等國內外頂級骨科期刊,共計SCI 34篇、中文28篇。獲2013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4)、2020年河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第1)。
2、參與開展中國骨折及相關并發癥流行病學調查。首次完成中國居民骨折及相關并發癥的流調,共采集數據102.9萬份,建立世界最大樣本量骨折及相關并發癥數據庫。共發表SCI 12篇、中華系列8篇,出版專著3部,總引用431次,他引342次。獲授權專利10項。35處數據收入本科規劃教材《外科學》第8版和長學制《外科學》第3版。獲2020年中華醫學會科技獎一等獎(第1)。
3、老年髖部骨折診治新技術的創新研究。①大樣本前瞻性研究證實股骨頸Garden I型骨折不存在;②首次提出股骨頭干三維互動復位技術治療“難復位性股骨頸骨折”;③針對髖部假體周圍骨折進行系列研究,提出治療原則;④老年髖部骨折圍術期危險因素大樣本系列研究。研究發表在《Aging-US》、《Bone》、《J Trauma》等老年病學及創傷骨科頂級雜志。獲2014年河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第1)。
4、發現并提出“脛骨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診療策略。國內外首次發現一種特殊的、有規律性的骨折類型“脛骨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闡明損傷機制,制定分型標準、診療原則。成果寫入《外科學》第8版、美國《曼氏足踝外科學》第9版及國際著名骨科教材《Rockwood and Green’s Fractures in Adults》。獲2011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3)。
5、參與創建骨折微創復位固定核心技術體系。針對四肢長管狀骨及跟骨骨折微創復位固定技術進行系列研究。成果收入多部中美教科書,提高了骨科微創治療的整體水平。獲2016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第2)。
三、突出貢獻
。ㄒ唬┇@得多項研究成果轉化并創造社會及經濟效益。
1、建立骨盆、髖臼骨折精準微創治療體系,該系列成果在國內外會議53次推廣,在北京積水潭醫院等15家單位應用,提高了骨科醫師對髖臼骨折精準診療的認識;促進企業研發和物流成本,并降低因手術并發癥帶來的不必要醫療資源浪費及醫患糾紛,具有巨大的社會效益。
2、參與開展中國骨折及相關并發癥流行病學調查,填補我國骨折大數據領域的空白,從而有針對性地制定國家層面的防治政策。參加66次國內外學術會議推廣該成果,有助于醫生對各種骨折選擇最佳治療方案;促進了企業研發、節約了生產和物流成本,具有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3、參與創建骨折微創復位固定核心技術體系,針對四肢長管狀骨及跟骨骨折微創治療中存在的難點和問題,對微創復位固定技術進行系列研究。極大提高了難復位性股骨頸骨折的復位率,降低了跟骨骨折切口感染率。該系列成果取得了重要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解決了困擾骨科醫生多年的關鍵難題,寫入國家規劃教材本科,提高了骨科微創治療的整體水平。
4、發現并提出“脛骨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診療策略。制定該骨折的分型標準、診斷程序及治療原則。此研究成果在全國各級醫院廣泛應用,每年使4.2萬例后踝骨折避免漏治,極大地降低了后踝骨折的漏診率,避免了醫療糾紛的發生,具有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上述研究成果提高了骨科的整體治療水平,有利于社會醫療資源的合理分配,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可有效避免醫療糾紛等社會關注問題,具有重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ǘ⿹螄鴥韧舛囗棇W術職務,積極參與社會各項學術活動,著力推進骨科微創技術的發展,同時注重為中青年醫師提供良好的展示平臺。
1、為國內外骨科期刊組織多期學術?簱 SCI 收錄雜志《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客座主編,并成功組稿兩期特刊“Fragility Fractures in Orthopaedics: An Update”與“The 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 of Acetabular Fracture”。擔任《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客座主編為雜志組稿特刊“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 of Pelvic and Acetabular Fracture”。同時,為國內《中華骨科雜志》和《中華創傷雜志》分別組織骨盆、髖臼骨折診療特刊各一期。組織國內外骨科專家針對臨床難點、熱點開展學術討論,共將數十篇學術成果以論文方式在國內外骨科期刊公開發表,使臨床診療的前沿觀點迅速傳播推廣。
2、成功舉辦多期學術論壇及微創治療學習班,促進骨折微創治療技術的推廣。2019 年 12 月,作為承辦單位負責人及執行主席,成功舉辦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創傷、外固定學組聯合學術論壇,暨第四屆華夏骨盆髖臼損傷論壇。作為大會主席及主講師,2019年成功舉辦國家衛生健康委能力建設和繼續教育骨盆髖臼損傷診療專項能力培訓項目:骨盆髖臼骨折診治技術學習班(石家莊站),授課基層醫師并答疑解惑。
3、積極參加國際頂級學術會議,提出原創觀點,發出中國聲音。在2016年AO 創傷亞太區學術會議上發言,并獲大會最高獎“最佳論文獎”(Best Paper Award),此獎項每年共設兩人,作為唯一的中國人首次在該會議獲此殊榮,并獲得 AO 基金會支持的國外參觀學習的 fellowship 機會。2017年7月赴美國休斯敦醫學中心UTMB訪問,并進行骨盆髖臼骨折方面講學,得到了廣泛好評。8月赴墨西哥蒙特雷市醫學中心訪問,手術演示及學術講座。
4、推動學組改進,策劃組織中青年醫師論壇,為青年醫師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平臺。
(1)作為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2018 年 3月9日-10日在石家莊成功舉辦了“中華醫學會第一屆骨科青年醫師論壇暨第十一屆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青年委員會各學組成立大會”,來自大陸及港澳地區的近 600 位中青年骨科精英參加了本次論壇。進一步改革擴大青委會,將青委會下分為11個青年學組,搭建青年醫師良好的學術交流平臺。2019年3月在北京成功舉辦第二屆中華醫學會骨科青年醫師論壇。
。2)在2017至2019三屆COA學術大會中,連續三次成功主持舉辦中青年醫師優秀論文評比及中青年醫師論壇,進一步促進基層骨科中青年醫師的學術交流,激勵更多的優秀中青年人才脫穎而出,為我國骨科發展注入新的血液。